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能否按预期实行的基础和关键。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特制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为主线,以践行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使命,以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以规范化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深入探索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以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构建起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现状
学院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工作,以课程建设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本专业认真按照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申报优质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鼓励专业课开展多元化考核方式,目前《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等课程均采用多元考核方式。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统筹规划和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规范教材评价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重点,示范带动基础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具体任务
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课程,启动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立一套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3年的时间,使各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2门以上课程达到校级优质课程标准,力争打造1门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教材建设上,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2-5门以上校本教材,5-10门实训指导教材;力争编写2-5门以上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将纳入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所有列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均制定企业岗位标准密切结合的课程标准。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定单培养、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与省内外大型企业,建成10个校企合作基地。以此为基础,推动招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教、科研管理和投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科研队伍;实现省级教、科研立项项目3-5个。中文国家核心期刊级以上级别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教、科研成果10项,为教、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和交流的平台。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管理人员,专兼结合的课程师资队伍。引入企业岗位标准,与企业共同建设一个以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特色鲜明的课程标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修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标准。
四、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尤其对于新上的本专业来说,应尽早使其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 课程梯队建设。专业课程要由较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主讲,要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审定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实施计划,制定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规划,管理各教学要素配置和教学全过程质量保证。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要全面、可行。课程标准要贯彻落实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精神,要有针对性,要对课程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应积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讲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实施计划及课程各要素配置需求,以及辅导、批改作业、课程资料的管理等工作。
2. 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科学,经过教学过程整合,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与课堂或微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实验实习实践条件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课程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书和考核标准,课程实验项目明确,针对性强,不重复。规范和加强实验实习实践设施建设。
5. 教学资料完整。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材、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
6. 课程质量监管与评价。建立完备的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监管与评价制度;实行课程教学期中考核制度和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座谈会制度,加大对课程教学的监控和检查力度,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7. 课程管理。建立课程教学文件的管理规范,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和课程资源的网络管理。
(二)优质课程建设
启动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优质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有用、有效、先进”的思想,按照学校相关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
1. 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 要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讲师以上教师主持,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3. 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并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个轮次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整合,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5. 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先进、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在教学中应选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技能训练式教学、工程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6. 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在主要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材、试题库或试卷库、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等)网上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建设,争取经过三年的努力,达到能够进行远程教学的要求,实现精品资源课程共享。
7. 不断深化考试改革。建立有效、可信的考试机制,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鼓励探索和尝试网上考核。
8. 注重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五、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所有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在教师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
注重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努力探索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要树立课程整体优化的观念。在明确课程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在各门课程的配合和衔接上下功夫,不仅解决一门课程的优秀问题,更要解决“模块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问题,不片面提倡单门课程的尽善尽美,将课程建设放在专业建设、培养模式中进行优化设计。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院决定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对于拟设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课程的建设。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为此,学院将定期组织课程验收。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尤其是要对上网内容进行不断升级和更新。
(五)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学院将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考核、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量化赋分时将优质课程与校级教改立项同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