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系部首页 > 教学科研 > 专业建设 > 正文

化学化工系“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

发布日期:2025-06-30 作者: 点击: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途径。“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吕梁学院“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之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推动我系学科专业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专业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

1、发展基础

按照《吕梁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化学化工系“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我系全面完成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任务,取得了长足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项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化学化工实验室立项成为山西省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017-2018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先后立项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2020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项成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与材料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立项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专业建设类)。

按照山西省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新要求,2019年,我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停止招生,同时申报制药工程专业,并获教育部批准,于同年9月开始招生。2020年,停招应用化学专业。目前,我系共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冶金工程、制药工程5个本科专业;全系共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2人,专职辅导员8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29人,讲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8人;有在校学生2239人,60多个教学班;有本科教学实验室29个,科研实验室17个,分析测试中心1个,仪器设备总价值2300余万元。

2、存在问题

(1)在新发展理念下,对新时期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求认识不足,专业内涵建设、结构建设和质量建设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学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专业设置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针对性不强,与实际生产对接和融合的不够紧密。

(2)专业带头人普遍年轻,经验不足,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带头作用相对薄弱。

(3专业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专业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厚度。尤其是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作用不够明显。

(4)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强,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教师严重缺乏,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团队建设及“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不力。

(5)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没有深度,横向课题严重缺乏,协同创新体制不够健全,成果转化及实验实训条件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建设思路

1、认真研究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新要求和专业审核评估指标点,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统领全局,构建“稳基提质增速、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度,形成地方应用特色鲜明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群,各专业之间互相依托,相互支撑,教学资源高度共享,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3、以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超前布局专业建设与发展,集中优势,凝炼专业特色,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有力、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

三、建设目标

学校升本十年来,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由升本初的六个专业,三个学科领域,发展到现在的46个专业,函括文、理、工、经、管、史、教、艺、法九大学科领域,基本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结构框架。“十四五”期间,化学化工系将构建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为主线,从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培养、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等方面入手,结合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加快建设。

1、紧密联系地方产业优势,在金属材料、金属防腐、纳米材料及生物制药、材料加工等方面加强研究,积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校地、校际合作,在学科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积极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培养方式,多渠道培育专业带头人,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凝练专业特色,加强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建立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新机制。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选派10-20名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进修、访问学者或合作项目研究,引进10-15名高层次、高技能、学术水平高、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同时,选派8-10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使专业教师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应用技能等综合实力有显著提升,在省内外学术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为学校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

4、加强产教融合,凝练专业特色。特色发展是专业建设的标记,没有特色的专业就是没有标记的专业,也就没有专业的优势,也无法体现专业的价值和存在。山西省和吕梁市是能源大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化工、煤化工、新材料开发和金属冶炼、农副产品开发、制药等产业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因此,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开发产教深度融合。在新工艺引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人员培训、人才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教中有产、产中又教、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使专业优势在地方产业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影响和引领及推进作用。“十四五”末,争取形成产业学院1-2个。

5、紧紧围绕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群建设力度。“十四五”期间,争取恢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招生,申报材料加工与制备、金属材料工程、能源化学等专业。

6、在建立专业群的工程中,紧紧依托地方资源优势,以化工、煤化工、制药、生物化工和金属冶炼、材料加工、能源及新材料开发的产业需求、岗位需求设计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7、“十四五”末,争取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论证,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材料与化工达到硕士学位点授予标准,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中获得新突破。

总之,通过五年的建设,我系“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地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突显应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科学合理;产教融合力度全面深化,教学资源合理利用,专业论证工作有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